星汇文学 > 其他小说 >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 > 183章 灯火辉煌的唐朝长安城
  在古装剧盛行的年代,在看到很多晚上出游,灯火辉煌的场景时bai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唐朝的“夜生活”,无论是《仙剑奇侠传3》中紫萱和徐长卿在灯谜长廊中再次一见钟情,还是热门古装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带来的辉煌壮阔,都能让人耳目一新。

  在遥远的唐朝,疆土辽阔国泰民安的长安城中,继承着“夜禁”的优良传统,除了夜间的打更人出来为大家报时,晚上的唐朝人也就只能在家里老老实实的睡觉,完全没有夜间的娱乐生活,而这样“夜禁”的举动也是为了安全的起见,安保措施不能遍布城角,“夜禁”总体上来说是来保证安全的。

  打破“夜禁”国力强盛的唐朝,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,生活一片繁荣的景象,但是这片生活安康,政治稳定的局势,是唐朝的公务员们的辛苦劳作的成果。于是随着道教的传播,唐朝的“公务员”们开始呼吁法定假期,所以在春节的最后一天,传统节日上元节(元宵节)就成为了当时唐朝公务员的法定假期。

  在古代的上元节,人们普遍用喜庆和热闹的方式来度过,一般以观看彩灯为习俗,而为了促进公务员的工作,所以在上元节这一天全程放假,共度良宵,随着唐朝“假宁令”的颁布,上元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关于“放假”的明文法规。

  假期延长在短暂的一天上元节假期度过之后,为了盛世的延续,上层的官员们担心这样的通宵达旦的过上元节有点大动干戈,会影响到工作的进行,所以就有官员提出不要彻夜狂欢,而唐朝的唐睿宗也只能听取建议执行。但是到了唐玄宗执政的时候,看到这样全国上下普天同庆的好日子是能调动人民群众的情绪的,所以干脆直接将假期延长到三天,从国库中出资,下层官员出力,资助全城的人民共度上元节良宵。

  在上元节期间,为了保证全城的安全,全城都挂上灯光结彩的彩灯,驱散铺天盖地的黑暗,神秘和黑暗都被驱散走了,人们就在彩灯下狂欢,在这“光亮”的黑夜之中,人们喝着肉粥,吃着面茧、丝笼、火蛾儿等美食,载歌载舞,拔河和猜灯谜等活动,开启了彻夜的狂欢。

  上元节=情人节在古代,对于女子的约束甚多,不能随意出门,在“夜禁”规定下晚上想“偷溜”出去也是不允许的,而且当时的婚配追求的是“门当户对”,任由家里人分配。但父母安排的不一定和自己的心意,平时累积的抱怨也不能随意释放,所以上元节就成了唐朝女子们的“大型相亲”见面会,这期间的男女们借此良宵,诉苦衷肠,表达爱意,甚至有人上演私奔的剧本。

  这也并非没有历史记载,在《旧唐书》中曾说道:

  “四年正月望夜,帝与后微行市里,以观烧灯。又放宫女数千,夜游纵观,因与外人阴通,逃逸不还。”

  指的是唐中宗时期,上元节出行的宫女,为了摆脱宫中的束缚,与宫外的人私奔,还有的宫女和心上人在上元节幽会,上元节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当时的情人节。

  也有很多诗人对于上元节的庆典也颇有灵感,相应创作了一些佳句。欧阳修就在《生查子》中创作了这样的佳句:

  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”

  朗朗上口,而另外一边的辛弃疾也创作了一句基本人人熟知的佳句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

  燃灯文化

  作为人的日常用品,灯从古流传至今,已经有冗长的历史。而在唐代以前,燃灯文化多向原始的神秘崇敬,对“天神”的敬仰,是一种较为正式的器具。而到了唐代,为了照明和上元节的起兴,娱乐性不断增长,到了唐朝上元节的发展之时,燃灯也就成了娱乐性、实用性并肩的灯文化,而上元节的燃灯,就是象征着“狂欢之夜”的存在。

  张灯结彩在唐朝之前,张灯结彩属于民间的活动,为了祭奠帝王的燃灯高挂,缅怀有功绩的领导者们,是少有且不被重视的文化,燃灯的文化也没有出彩的地方,但是到了唐朝,随着技术的发展,燃灯的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,燃灯不仅仅是祭奠的灯火,更是象征喜庆的灯光,代代流传。

  对于唐朝的燃灯灯饰,在《云仙杂记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白鸾转花,黄龙吐水,金龟、银燕、浮光洞、攒星阁、皆灯也。”各种动物样式生产的燃灯,让燃灯充满生动性。

  灯具的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,唐朝人也开始注重灯的发明,随之发明了“影灯”。影灯类似现代的光影灯,灯纸上的团,通过内置灯烛火焰映照出影子,推动花灯的旋转,地面上就会出现映照出来的影子团,灯光好看且影子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栩栩如生。

  影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唐朝人丰富的创造力,“热动力学”也在唐朝崭露头角,栩栩如生的影子和花瓶展示品般的灯,都是唐朝人智慧的体现。

  除了影灯以外,为了展现高超的技艺,唐朝人还发明了灯树、灯轮、灯楼等等灯的款式,也更有巨型的灯具,在当时也有衍生出来的与灯相关的职业“灯俾”。

  灯树,是隋朝灯具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,因为像树的分支,灯架分支矗立的灯型。

  灯轮,以佛教灯为基础的灯具,充满佛教的元素,灯轮共有七层,每层都有七盏灯,就如同齿轮一样。

  灯楼,灯楼是灯轮衍射出来的建筑物,以灯轮为模型的楼层,在《岁华纪丽·上元灯楼》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唐玄宗於上阳宫建灯楼,高一百五十尺,悬于珠玉,微风将至,锵然成韵。”

  随着灯楼的建成,也彰显了唐朝强盛的国力,也成了象征的建筑物,高一百五十尺就相当于现代的46米,这样的巨型灯楼,还有诸多宝石在上面发出叮叮当当的摇晃声,想象一下都是很宏伟的样子。

  灯俾,类似打更人的一种职业,用木雕成的侍俾像的灯架,手持彩灯,拟人而伺立,关于灯俾,在《开元天宝遗事·灯俾》中这样记载的:“宁王宫中,每夜於帐前罗列木雕矮俾,饰以彩缯,各执华灯,自昏达旦,故曰之为灯俾。”

  载歌载舞的上元节

  “踏歌”而起的唐朝人踏歌起源于汉代,一种舞蹈助兴的形式,风靡于唐朝,无论是身份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,都会在上元节“踏歌”助兴,在唐睿宗党政时期精选长安少女千余人,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。

  在唐玄宗时期更有诗词的记载,在唐朝顾况的《听山鹧鸪》中:“夜宿桃花村,踏歌接天晓。”描述了在上元节期间,民间的百姓踏歌载舞,跳了一整晚,白居易也在《正月十五夜月》中这样描述踏歌:“灯火家家市,笙歌处处楼,无妨思帝里,不会厌杭州。”也是描写踏歌的喜庆热闹的场景。

  “牵钩”拔河的前身除了踏歌的喜庆,在唐朝还有现代的团建活动拔河,在遥远的唐朝称作“牵钩”,上元节人们聚到一起举行快乐的拔河活动。《封氏闻见记》中这样描述:“两钩齐挽,大组中立大旗为界,震鼓叫噪,使相牵引,以却者为输,名曰拔河”,当时的“牵钩”和现代的拔河差异不大。

  最早的上元节(元宵节)习俗是喝肉粥在唐朝的上元美食中,主要是白粥和肉粥,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是属于数一数二的美食,在《唐六典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正月十五日,晦日膏糜”。“膏糜”就是俗称的肉粥。

  当然唐朝的上元节也不仅仅只是肉粥这么单调,在上文中也有简单的举例,更有糯米制品“面茧”的蚕茧美食,饼状的食品“丝笼”,油炸的“火蛾儿”,类似现代绿豆糕的“玉梁糕”。流传到我们现代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是到宋朝才开始兴起的,不过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吃特定的食物是唐朝延续下来的传统。

  唐朝是一个国力富强、国泰民安的朝代,领导人为了公务员的休息而调动的假期,演变成了举国欢庆的日子,无论是电视上的演绎还是历史书上的记载,都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上元节,上元节的庆典也成为了唐朝的创举,打破古代的黑暗和神秘,宣扬欢乐的氛围,展现了风华绝代的上元节庆典。

 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一直都很辉煌,在一千多年前的时候,全世界的夜晚都陷入一片黑暗的时候,只有我们的长安城是灯火辉煌的。所谓的文明盛世,也就是这种用力量达到的顶峰,虽然在整个宇宙之中我们是如此的渺小,但我们人类依然坚定的在展示着自己的力量,这就是文明了,中华文明。

  虽然近代,我们经历了百年的沉沦。

  但我们依然坚强的重新站立了起来,从抗美援朝到对印、对越反击战,到我们的两弹一星,其中,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心理上站立起来!

  当年,为了生存和发展,我们也放弃过一些。

 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,有些意识形态的入侵也导致我们现在的迷茫。

  但,我们在交出了经济上腾飞的答卷,同时需要加强的是我们自身骨气和血性的坚韧度。

  所谓的高高在上的西方,他们过分的嚣张和理直气壮,难道不是曾经的忍让造成的吗?

  当今世界混乱一片,唯有中国这方土地还保持着坚挺,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,我们依靠的只有自己!

  中国人所希望的无非是平等和尊严,我们当下所争取的,也是为了后代们在争取更多的平等和尊严,中国加油!!!

  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